金秋时节,走进淮安市清江浦区盐河街道王元村的猕岛猕猴桃采摘园,整齐排列的支架上爬满郁郁葱葱的藤蔓,绿叶间,圆润饱满的猕猴桃密密匝匝缀满枝头,长势格外喜人。
“我们的果园占地50亩,栽种了猕岛、金果、红心等品种猕猴桃约4000棵,经过精心疏花疏果,平均每棵挂果30枚,总产量约5万斤。”采摘园负责人杨文介绍说,猕猴桃属于“外来户”,适合在半荫环境下生长,既不耐旱也不耐涝,从嫁接栽培到开花结果需要三年左右,如今成功挂果,实属不易。
猕猴桃属于浅根性藤本植物,杨文先是种下了适合本地生长的水杨桃,等其根系发达后,再以此为砧木进行嫁接,并搭建2米高的混凝土支架供其攀爬;猕猴桃栽培对光照、水分和防治病虫害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前几批试种的果树存活率很低。
杨文深谙“专业人做专业事”的道理,2021年1月,杨文注册成立淮安本立农业有限公司,几经努力联系上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永胜。刘教授团队曾成功破解中华猕猴桃基因组序列,构建出中华猕猴桃与毛花猕猴桃子代的完整遗传图谱,在猕猴桃育种与杂交改良领域有着深厚积累和独到见解。经过多次协商,杨文将自家果园独立开辟出近30亩,改造为刘教授团队的种植基地,重点对“猕岛31号”“猕岛83号”两个品种开展改良试种,目标是培育出适合清江浦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质新品种。
在刘教授团队的技术指导下,通过土壤改良、杂交嫁接、科学施肥与绿色除害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猕猴桃苗木成活率接近100%。2024年10月,首批人工授粉的20余棵果树成功挂果。改良后的“猕岛系”猕猴桃外形细长,样果经专业检测显示,营养成分丰富,其中维生素C含量达普通品种的3倍以上,这一成果标志着本土猕猴桃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春天,我们对果园的猕猴桃进行全面授粉,并将原本的喷淋系统改换为更为高效的管道滴灌。”公司监事方豪杰说,不仅“猕岛系”猕猴桃取得了丰收,连当初种下的金果、红心等品种也硕果累累,这为进一步丰富本土猕猴桃的口味和种类奠定基础。
9月下旬,刘永胜教授带领团队来到清江浦区,对果园进行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和技术指导,并对猕猴桃含糖量、干物质积累以及镁、钙、锌、硒等微量元素进行专业检测。“这里的猕猴桃不仅口感好、果形美观,而且富含的16种氨基酸和各类微量元素,都远高于市面上猕猴桃的平均水平。”刘永胜介绍道,新品种猕猴桃规模化的培育成功,不仅填补了淮安地区猕猴桃种植的空白,更为苏北乃至北方地区的猕猴桃种植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与实践范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果园里的猕猴桃已全面成熟,在国庆假期正式对外开放,诚邀广大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杨文表示,近期,他携新品种猕猴桃开拓苏南市场,已与多家商超达成供销意向;明年,计划将果园升级为集休闲、垂钓、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式采摘园,通过“猕猴桃种植+农旅融合”模式,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胡宗元 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