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7日电(虞启忠)傍晚时分,美团骑手孙国洋骑着电瓶车穿梭在江苏徐州丰县的街巷。他的手机里,除了接单提示,还有一个永不静音的微信群——“凤城前哨”外卖员群。去年冬天,他因挪开挡路的树枝、上报缺失的井盖等,三次收到了警方的奖励证书。“以前觉得平安是警察的事,现在懂了,我们都是城市的主人,平安也有我一份。”孙国洋说。

  在丰县,像孙国洋这样的“哨友”已有1.6万人。他们由外卖员、保安、摊主、村民等普通群众组成,通过76个微信群与公安机关紧密相连,织就了一张“群众吹哨、公安报到、部门联动”的基层治理网络。

  理念破冰:人人争做“城市主人”

  “群众是城市的主人,也是社会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大家都希望为家乡的长治久安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徐州市丰县公安局政委张鸿昌的这句话,道出了设立“凤城前哨”的初衷。

  “我的城,我来守护。”——这一理念正悄然改变丰县的治理生态。

  去年11月,网约车司机朱师傅接到一个“人车分离”的可疑订单,他立即在“凤城前哨”网约车群里上报。警方迅速介入,成功拦截一起电信诈骗,为群众挽回了4.96万元损失。“作为一名党员司机,守护乘客和城市安全,是我分内的事。”朱师傅说。

   丰县公安局联合丰县见义勇为基金会为朱师傅发放奖金

  有群里的“哨友”为“凤城前哨”赋诗点赞:“凤城前哨真给力,骗子无处把身藏!”如今在丰县,越来越多的“朱师傅”成为城市安全的“神经末梢”:外卖员上报窨井盖缺失,保安上报拉车门盗窃,夜市摊主上报消费纠纷……这些基于职业特性的“天然瞭望者”24小时在街面流动,形成了警民互动的良性循环。

  据丰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苏鲁豫皖交界的农业大县,丰县曾面临警力覆盖不足、省际边界纠纷易发、民生隐患难发现等问题。该局按照“人以群分、按需建群”的思路,将夜市摊主、物业保安、快递小哥等最能发现风险隐患的人群纳入不同微信群,专注警情快报、线索举报、隐患上报,建立了“秒级响应、接诉即办”的流程。如今,“凤城前哨”参与群众越来越多,社会治理效果日益显现。

  机制生根:“小事立信”激活万家灯火

  信任,是在一桩桩“小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一开始大家有顾虑,觉得‘吹哨’会不会没人理,报了问题会不会石沉大海。”丰县公安局民警坦言,机制运行初期,有村民在群里询问:“村口路灯不亮了,有人管吗?”看到民警回复“这就联系供电所,明天就能修”,群里才慢慢热闹起来。

  为建立互信,丰县警方坚持“从小事做起”:无论是挪车纠纷还是噪音投诉,哪怕不属于警务范围,也做到“先受理、后移交”,确保“事事有回音”。有一次,王沟派出所接到“哨友”举报:“有人在路边偷电动车”,警方接报后12小时内就破获案件。随着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微信群里的氛围也越来越活跃。

  独居老人张大妈现在是“凤城前哨”的“常客”。今年2月,她出门忘了带钥匙,邻居赵大姐在“社区前哨群”里发了句“张阿姨锁门外了,谁能帮忙”,社区民警几分钟就赶到。“以前遇事我就慌,现在看着群里民警、邻居都在线,心里比揣了暖炉还踏实。”张大妈说,现在她也会帮着留意楼下的陌生车辆,成了社区里的“银发哨员”。

  “‘凤城前哨’不仅是信息收集站,更是党建引领下的群众工作新平台。”张鸿昌表示,丰县积极吸纳各行业党员骨干加入“哨友”队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在县委政法委的领导下,丰县公安局积极推动全县15个镇街普遍建立“矛盾排查群”,搭建“党政主导、公安主力、部门主责、镇街主抓、社会参与”的排查格局,将村干部、“乡贤”、村医等拉入群内,参与排查矛盾。同时,自主研发“矛调小模块”,衔接县委政法委“一站式平台”,形成从公安“内循环”到党政“外循环”的处置闭环。

  今年1月,梁寨派出所在“凤城前哨”梁寨分哨群内接到群众反映,辖区一村庄村民因用地发生纠纷,现场双方情绪比较激动。民警迅速出警,并联合村干部对两家土地进行了丈量,形成解决方案,使矛盾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梁寨派出所民辅警联合村干部对产生纠纷的村民土地进行丈量

  为激励更多人参与社会治理,丰县还配套出台了系列激励保障政策,构建“情绪价值+实用价值”的双循环激励体系:对提供有效线索的群众,联合丰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及时予以奖励;建立“哨友之家”、“凤城前哨”文化广场,让参与者有归属感;专门制定《“凤城前哨”线索移交清单》,明确数十类非警务事项对应的责任部门、响应时限,由县委政法委每月督查办结率。

  自2024年8月运行以来,“凤城前哨”共受理群众线索9200余条,破获案件102起,化解矛盾纠纷 410余起,找回走失人员500余人,许多隐患在萌芽阶段就通过群内联动得以化解。

  区域共治:从“三不管”到“一家亲”

  在丰县的苏鲁皖三省交界地区,特殊的区位曾给治理带来挑战。一块争议土地让苏皖两省村民争执多年。今年6月,两地民警通过“凤城前哨”跨省协作群联合调解,邀请村干部、“乡贤”参与,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谁能想到,去年因为麦茬着火差点打起来的老张和老李,现在能在‘凤城前哨’群里互相提醒防火了?”一位参与调解的村干部感慨道。去年冬天,老张的麦茬被隔壁省的老李不小心引燃,两人当场吵得面红耳赤。“哨友”把情况发到跨省协作群后,苏鲁两地民警快速赶到现场灭火,后续还拉着两人在群里“唠家常”,使两人慢慢消了气。现在一到防火季,他们还会在群里互相叮嘱“别忘了浇水、注意防火”。

  跨省纠纷“谁都管得着,谁都管不深”,“凤城前哨”跨省协作群恰恰补上了这一短板:三地民警、村干部、“乡贤”在群里实时对接,证据共享不用“跑腿”,调解方案能“线上碰头”,把“行政边界”变成了“治理共同体”。

  

  三省井文化公园内“凤城前哨”哨友文化长廊

  目前,丰县6个省际交界镇均建立了跨区协作群,去年共联合化解边界纠纷40余起。“过去跨省纠纷调解难,得打电话、发文件,等对方回复就过去大半天。现在在群里@一下,三地民警、村干部能同步响应,效率翻了好几倍。”徐州丰县公安局王沟派出所所长尘夫金说。

  与其他地区的智慧治理模式相比,“凤城前哨”走的是一条“接地气”的路径:借助微信这一普及工具,降低参与门槛;通过“小事立信”积累信任,激发群众主动性;以情感连接推动跨部门协作。

  “治理现代化需要‘智慧大脑’,也离不开‘人间烟火’。”丰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将‘前哨+’模式向更多民生领域拓展,未来还将探索积分激励、信用联动等机制,让这个充满温度的共治平台持续升级。”

  

  建立“哨友之家”让参与者更有归属感

  持续关注丰县此项治理改革的一位专家认为:“丰县实践表明,县域治理的关键在于激活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从‘靠警力’到‘靠群众’,从‘管边界’到‘联成片’,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力量不足、响应不及时’的难题,更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有了更鲜活的表达,对长三角乃至全国县域都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