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协同发展深度融合。从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到绿色低碳的产业园区,从联防联治的协同机制到创新驱动的转型实践,生态环境的“高颜值”正持续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高价值”,人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越筑越牢。
优化设施夯实基础
位于昆山开发区蓬溪北路281号的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机器轰鸣,工程车辆穿梭往来,工人们忙碌地进行钢筋绑扎、模板搭建和混凝土浇筑等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该项目占地约44亩,利用蓬朗污水处理厂空地,改造现有事故池和厌氧水解池,设计处理规模为2.8万立方米/天,其中含氟废水预处理规模0.8万立方米/天,并配套建设约13公里的收集管网及尾水管道。
“该项目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昆山开发区安环局局长李凡表示,工业污水处理厂通过环保、经济与社会多重效益的协同,实现“污染治理—资源循环—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为区域工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基础设施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硬支撑”,更是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强基石”。这一点在今年的产业招引成果中得以体现:总投资50亿元的昆山全球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落户开发区,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典范;泛半导体先进材料及核心部件制造基地、源顺电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半导体引线精密组件、泰美科全球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集中签约……这些项目的落地为开发区实现强链、补链、延链注入了强劲动能。
党建引领强化服务
今年8月14日,昆山秉钰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翔爱塑胶有限公司、昆山丰旺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的企业负责人同时收到了注塑类项目的环评批复。这三家位于同一园区的企业成为开发区首批享受环评“打捆审批”政策红利的企业,也标志着昆山开发区安环局推出的该项创新工作正式落地。
“打捆审批”实现了一并受理、公示、审查和批复,一份环评文件涵盖多个项目,统一提出污染防治要求,并明确各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该模式的试行,源于昆山开发区安环局党员干部主动靠前服务、敏锐捕捉企业需求的结果。
昆山开发区安环局始终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着力做好“服务企业、服务生态、服务民生”三篇文章,构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政企协同”的特色治理格局。例如,在某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叉车尾气超标案中,党员干部牵头组建攻坚小组,联合检察机关和行业专家创新“认建认养”替代修复模式,既弥补了生态损害,又避免了“一罚了之”的简单处理。该案成为江苏省首例柴油叉车尾气超标生态损害赔偿案件,为同类问题治理提供了“昆山方案”。
“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在开发区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政企协同的“大合唱”。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区内企业积极投身绿色转型: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建成2.6万平方米光伏电站,能源自给率达20%;亿政咖啡通过LEED铂金认证,废水回用率超80%;3276辆叉车完成“油改电”升级,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攻坚一线的“行动支部”到政企协同的“绿色联盟”,从生态修复的创新实践到服务企业的精准施策,充分体现了“聚心聚力铸安环”不仅是承诺,更是党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实际行动。
实干创新推动发展
今年6月3日,昆山开发区发布《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发展白皮书》,以系统性思维构建环境、社会与治理协同发展体系,为区域绿色转型绘制“价值转化路线图”。白皮书既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又立足本土产业实际,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86%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降低25%等硬性目标,为企业提供了从生态投入到经济产出的清晰路径。
在ESG理念引领下,企业转型成效显著:龙腾光电研发TED等低碳技术,新增89项发明专利,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提升产品附加值;科森科技建成20.63兆瓦屋顶光伏系统,年发电526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38156吨,绿色能源直接转化为生产成本优势。如今,ESG已成为开发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金钥匙”,推动生态投入不断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同时,开发区以创新为引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全链条,构建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跨越的新范式。例如,建立绿色发展赋能中心,提供政策、技术、金融等“七维赋能”,破解企业转型难题;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进碳达峰行动,建立区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为精准减污降碳提供数据支撑;创新“减排量储备”机制,将企业通过原料替代、工艺升级减少的排放量纳入储备库,既减轻环境压力,又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指标保障。数据显示,2024年,昆山开发区以占全市九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近40%的地区生产总值和50%的工业产值,生动诠释了“生态好则产业兴”的发展逻辑。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展望未来,昆山开发区将以《2025—2027年生态环境建设行动计划》为蓝图,围绕“三个达标、四个压降、五个提升”目标,部署28项重点任务,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让“高颜值”生态成为吸引优质项目、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周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