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黄金周,一场旨在打破时空界限的文化实践在南京南唐二陵落下帷幕。为期六天的“数字见南唐”主题活动,是一场关于“文化遗产如何与当代对话”的深度探索。活动通过构建“数字沉浸+非遗实践+演艺活化”的多维矩阵,将沉睡千年的南唐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当代文化体验,为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江宁方案”。
从“静态观览”到“动态交互”,数字技术重塑文化认知方式
数字升级后的南唐二陵史料陈列馆成为景区新亮点。“南国正芳春”南唐历史与文化展览的核心亮点在于,它超越了将技术作为炫酷外壳的浅层应用,而是致力于用数字语言重构文化叙事逻辑。升级后的南唐二陵史料陈列馆,不再是文物的单向陈列空间,而成为一个充满探索乐趣的“历史实验室”。
“真正的创新不在于使用了AI技术,而在于这些技术如何降低了公众理解历史的门槛。”当游客通过AI技术“穿越”南唐,‘漫步’于南唐街市时,历史认知就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发现。这是一种根本性的体验变革。”
从“技艺展示”到“情感连接”,非遗体验构建文化传承新场景
活动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将非遗从“橱窗里的标本”转化为“可带走的记忆”。连续六天、每日不同的非遗手作课程(如螺钿、竹编、香牌等),其价值不仅在于传授技艺,更在于构建了一个深度沉浸的文化场景。
“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人’,”此次活动并非简单的工艺品制作,而是让参与者在亲手打磨一枚螺钿、编织一柄团扇的过程中,与千年前的匠人精神产生情感共鸣。这种‘体验式记忆’远比被动观看更为深刻和持久。”
从“单向演出”到“情境共生”,演艺活化打造文化场域新范式
10月4日举办的“月照陵阙,国风雅韵”古风文艺演出展示了文化遗产地演艺活动的升级方向。演出并未局限于传统的舞台表演,而是巧妙利用南唐二陵本身的历史空间,将自然环境、建筑遗址与现代声光电艺术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情境共生”的沉浸式观演体验。
演出节目编排上古今融合的尝试,如用现代编曲诠释古乐,其成功在于它尊重了传统文化的内核,但使用了当代人能理解的审美语言进行沟通。这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翻译。”
随着国庆活动的落幕,南唐二陵的探索仍在继续。其以数字技术激活文化遗产、以现代体验传承历史文脉的实践,不仅重塑了自身作为文化地标的价值,也为我国广大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案例参考。这场发生在金陵秋日的文化实践,其涟漪效应,或将深远影响未来文旅融合的走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