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鼓楼区小市街道河路道社区汽轮六村,一处原本堆放杂物的闲置房间,已经焕然一新成为党群活动室。几位老党员正围坐在一起学习交流,隔壁活动区还有居民代表在讨论停车管理方案。“以前开会要跑老远,现在下楼就能参与,大家积极性高多了!”老党员王师傅笑着说。

  近年来,河路道社区围绕“阵地提质、治理增效”目标,推动党群服务阵地从社区“单点”向小区“多点”延伸,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融合服务功能,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构建起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闲置空间“活”起来,党员学习“近”起来

  河路道社区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集中区域,党群服务阵地仅200平方米,覆盖能力有限,不少党支部缺乏固定活动场所,老党员参与组织生活极为不便。“以前去居委会得过马路,腿脚不好,一年也去不了两回。”4号网格党支部的老党员坦言。

  为打通服务党员群众的“最后一米”,社区党委坚持“阵地跟着党员走”,全面摸排小区闲置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微阵地”改造。通过三种模式精准改造:将非机动车棚加装门窗、配备设施,原本堆满杂物的车棚,摇身变成能容纳20人的“党群活动室”;翻新闲置杂物间,打造“学习+活动”多功能空间;与社区小饭桌、门卫室等共享场地,实现“一室多用、分时服务”。

  目前,社区8个党支部中已有7个实现“学习不出小区”,阵地覆盖半径控制在500米内。4号网格党支部活动室投用后,党员大会频次从每年4次增至7-8次,参与率显著提升。“家门口的活动室亮堂又方便,大家议事干事更有劲头了!”党员杨师傅表示。

  一室多能,“小阵地”成为“治理枢纽”

  这些散布在各小区的党群活动室,不仅是党员的学习阵地,更逐步拓展为议事、调解、服务于一体的治理支点。

  每个活动室还是业委会、自管会等自治组织的办公点,居民反映问题、办理事务更方便。社区也将居民议事会、矛盾调解会搬进活动室,由党员牵头,邀请物业、居民代表共同参与,推动问题在“家门口”解决。近三年来,各小区累计召开议事会近百场,成功调解各类纠纷80余件。

  “以前邻里吵架得跑社区,现在在活动室聊几句,党员帮忙劝劝,事情就解决了。”汽轮二村张大姐感触颇深。党群阵地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缓冲带”和“暖心站”。

  党员带头,治理效能“实”起来

  阵地的“物理靠近”带来了党组织与群众“心理贴近”,党员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被有效激活,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党支部组织生活参与率明显提升,党员和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基层治理各项任务中,党员志愿者始终冲在一线,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以4号网格党支部为例,从前组织志愿服务需反复动员,仅能凑齐5-6人;如今轻松就能集结10人以上。

  各小区自治能力也显著增强。汽轮六村通过党群活动室召开停车管理议事会,党员与居民共商共议,有效破解“停车难”;汽轮四村在活动室组织居民讨论树木修剪、路灯安装等事项,党员牵头协调,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从废弃车棚到红色阵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河路道社区以“小支点”撬动“大治理”,通过党群阵地的多点布局和功能融合,真正实现了服务零距离、治理有温度。河路道社区的实践证明:党群阵地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近而实”,在于建在群众需要的地方、用在治理关键处。贴近,才能贴心;有用,才有活力。(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