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南京世界文学客厅,特别策划了一场主题为“为什么还要读鲁迅”的专场对谈活动。

  活动特邀鲁迅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等多位嘉宾,围绕鲁迅在当代精神生活中投射出的巨大文化影响力展开多维度讨论,并认为鲁迅“为人民”“为民族”“为未来”的精神力量将持续照亮时代的进步之路。

  本次特别专场还邀请青年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刘志权作为对谈嘉宾,诗人、小说家、《雨花》杂志主编、南京市鼓楼区作协主席、南京市鼓楼区文联副主席育邦担任学术主持。

  对谈从鲁迅与南京的深厚渊源展开。活动开篇,育邦从地域视角切入,梳理鲁迅与南京的不解之缘。他提到,鲁迅早年的生活与工作轨迹深深烙印在南京城市记忆中。

  阎晶明提出,鲁迅作为经典作家,今天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对公众的巨大吸引力,其中具备三大核心特质。其一,生平与作品同样具有研究价值;其二,作品紧扣民族命运与人民关切;其三,艺术成就覆盖多文体。

  刘志权从学术研究视角,评价阎晶明的鲁迅研究具有三大突破。一是注重文本细读与史料考证,二是推动鲁迅研究“人间化”进程,三是开创“时代鲁迅”研究维度。他相信,鲁迅不会被时代遗忘。

  何同彬以数据佐证鲁迅的深远影响——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影响力排行榜中,《鲁迅全集》在文学、文化学、新闻传播学等8个领域进入前十,足见其跨学科价值。

  在观众互动环节,针对“研究鲁迅的动力”这一问题,阎晶明坦言,自己的核心动力是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参照。他希望通过解读鲁迅的创作技巧与思想内核,为青年作家提供启发,同时让更多人读懂鲁迅作品中的“温情”与“希望”。

  育邦在总结时表示,此次对谈不仅是对鲁迅的纪念,更是对当代精神生活的梳理。世界文学客厅将持续搭建文学交流平台,持续为时代注入精神力量。(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