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车时还跟我念叨‘听医生的,去阳湖二院近’,怎么突然就不行了……”回忆起老伴转运途中的惊魂一刻,尤阿姨至今心有余悸。
10月10日下午,71岁王大叔因轻微胸痛、胸闷在家,起初症状并不严重,但家属尤阿姨担心病情变化,还是拨通了120急救电话。常州医疗急救中心二院阳湖站点17:13接到任务后,车组人员迅速出车。“救护车来的好快,当时老头子还在收拾自己的行李,走上车时还跟医生商量‘阳湖二院离得近,就听医生的去那儿吧’,谁能想到下一秒就出事了。”尤阿姨说,那会儿她看着他跟医护人员正常沟通,心里正踏实下来,意外却突然降临。
就在随车医生曹伟电话通知常州二院抢救大厅做好接应,救护车驾驶员赵军猛踩油门往二院疾驰时,王大叔突然眉头紧锁、头一歪,瞬间没了声音。监护仪显示患者发生异常,还没等尤阿姨反应过来,护士丁洁大喊“室颤了……”,并立即展开心肺复苏,曹伟准备除颤。
“当时就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每一秒都在煎熬。”尤阿姨回忆,她看到护士不停在按压,然后听见医生喊“除颤!”,紧接着是“砰”的放电声,随后又是不间断的按压声;没过多久,“第二次除颤!”的指令再次传来,她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17:42当救护车抵达医院时,二院急诊团队已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医护人员将老人一路心肺复苏护送至抢救大厅,快速交接后继续接力救治。
经过急诊团队的全力施救,患者的心跳逐渐恢复稳定,意识也慢慢清醒。由于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当即在DSA行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主动脉球囊反搏置入术等后转入ICU进一步观察。目前,王大叔病情稳定,已转到普通病房接受后续治疗。“要是没有救护车上医生护士那几分钟的卖力抢救’,我可能就见不到他了。”尤阿姨语气里满是感激,“他们来的快,服务的也好,是真的救了命!”
整个急救过程,从出车到转运病人到入院,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区域内从接诊到入院抢救时长控制在30分钟内的新型急救圈,这场发生在救护车狭小空间里的紧急救援,既是医护人员专业素养的紧急体现,更藏着生死关头的责任与速度。从老人上车时的平稳沟通,到突发危机后的即刻施救,再到与医院的无缝衔接,每一个环节都为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也让家属在惊魂时刻,感受到了医护人员带来的生的希望。(孙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