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22日电(记者翟翔 邱冰清)“3-6世纪东亚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2025年年会”于10月18日至20日在南京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和南京师范大学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南京师范大学六朝历史文化研究所、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共同承办。160多位中外学者与会,并就“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考古发现与物质文化交流”“宗教传播与思想流变”“民族融合与礼俗演进”四个题目交流探讨了彼此的研究成果。


“3-6世纪东亚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2025年年会”于10月18日至20日在南京举行。南京师范大学供图

  本次会议还组织参会学者前往六朝博物馆、南朝陵墓石刻、上坊孙吴大墓、南唐二陵以及马鞍山朱然墓、马鞍山市博物馆等地开展学术考察。

  六朝指代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王朝,它们皆以今天的南京为首都,从公元三世纪延续至公元589年,随着陈后主在笙歌未歇中被隋军俘虏,南北对峙的格局终于落幕,中国重新走向统一。

  这是一个战乱频频的时代,却也风雅并存、文采风流。玄学之思与佛理之辩交织,山水诗初绽,书画意境渐生,士人的情怀与江南的烟雨构筑出一个独具神采的文化高峰。兴废之间,六朝留给千百年后的人们深邃启思。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楼劲指出,3-6世纪是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东亚正处于从混乱到整合的转变。探究这一时期的文明交流互鉴,为理解古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切入点,对于研究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时期中外文明交往也具有基础性意义。

  通过海上交通与陆地通道,六朝构建起与其他地区的广泛交流网络,推动了物质文明与文化理念的跨境流动。

  日本相爱大学的中村圭尔介绍,《三国志》中邪马台女王卑弥呼向曹魏派遣使臣的记载,是日本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日本出土的刻有吴国年号赤乌的铜镜可能是魏国向孙吴订制后赐给邪马台的礼物,也有可能是孙权主动尝试与倭人建立外交关系的产物,反映出可能形成的东吴通往九州的海上航路。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的杜氏垂兰介绍,公元4世纪到14世纪显赫的杜氏家族可以追溯到中国六朝时期的祖源。

  在文化表达与士人世界中,六朝文人不仅塑造了独特的审美理想,也通过文字寄托情感、书写时代,留下了值得细读的精神遗产。

  山东大学的孙齐介绍,王羲之叙述孙女病情的《官奴帖》三次出现的“民”并非大家通常认知的王羲之信奉道教的依据,而是我的自称。

  河南科技大学的薛瑞介绍,中原迁往江南的民众对故乡的思念产生了中原、中州、神州、桑梓等文字书写,构建了当时中原民众故乡情结的文化意向。

  围绕“正统”的认知,六朝政权与北方政权展开竞争,体现出在礼制、陵寝制度与都城规划的深层较量。

  北京大学的倪润安指出,南北朝时期,长江南北政权为了在正统性上较量,于陵寝上颇费心思。如位于大同的北魏太后永固陵布局符合东汉帝陵制度。宋孝武帝恢复以汉制为主体的古礼,并在南朝的地方特点基础上使用汉制神道石刻。而北魏也部分恢复了汉制陵墓石刻,选择的种类恰恰多是南朝未选的。

  南京大学的陈镐介绍,梁武帝在508年于宫城南面大司马门、端门外建成“仁虎阙”、“神龙阙”,意图通过这样的营建强化建康作为帝都的“天下中心”地位,以应对来自北魏洛阳城的正统竞争。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高表示,在公元3至6世纪,南京是东亚文明交流交融的中心。此次会议通过6场主旨演讲及129场专题讨论,开展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进一步推动了3-6世纪东亚文明交流互鉴的学术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