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28日电(记者陈席元)近日,南京大学等机构联合举办生命科学研讨会。会上,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教授系统阐释“人工智能生物学”。

  何为人工智能生物学?张辰宇介绍,该学科是以人工智能为认知框架和研究手段,深度融合生物学、复杂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运用多尺度数据构建形式化模型,以系统揭示生命系统的涌现规律与生物智慧逻辑。

  张辰宇把生命科学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1.0是博物学时代,侧重观察和描述生命多样形式;2.0是分子生物学时代,重点在于理解分子和信号通路;而3.0的人工智能生物学时代,将通过人工智能发现生命涌现与生物智慧的规律。

  何为生命涌现和生物智慧?张辰宇表示,生命涌现是指在复杂系统中,多个个体组合形成新的性状与功能,这些功能在低层级无法预测,是系统非线性的结果;生物智慧则是生命体为适应环境所形成的自然逻辑,连细菌也具备。

  “人工智能生物学不等于人工智能和生物学的简单相加。”张辰宇介绍,人工智能+生物学”只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而人工智能生物学是一种理论创新,旨在提出新的生命规律解释,研究成果可迁移到人工系统设计、社会系统建模中。

  基因编辑技术、单细胞多组学、冷冻电镜……过去二十年里,生命科学经历了多次技术革命。“但生命科学依然存在四大瓶颈,如海量数据的整合处理难度高,还原论视角难以解释系统整体行为,跨尺度研究割裂,以及理论与实验之间脱节。”张辰宇说,“我们可以看到病变的分子细节,但很难解释系统性疾病的整体机制。”

  “对于科学界,这是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于公众,这意味着未来的医疗、食品、环境乃至人工智能,都可能迎来重大改变。”张辰宇说。

  他打了个比方,传统医学是在治疗“树上的一片病叶”,而人工智能生物学则是在探讨“整棵树为什么会生病”,从而找到根本性干预方法;在粮食安全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生态系统涌现规律,可以在气候剧烈变化前预测和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策略。

  据了解,人工智能生物学的创想早在2018年就已提出,南京也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在人工智能生物学科研及成果产业化方面走在前。

  2019年,南京大学与南京市江北新区共同成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2023年,人工智能生物学分会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框架下成立,南京大学也开设了人工智能生物学本科专业,纳入国家“强基计划”,建立完整课程教育体系,截至目前已招生三届,每届15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