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31日电(张本甫)10月31日上午,由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的《乡村振兴大讲堂》在南京举行。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受邀作《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专题讲座,系统阐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解析农业强国的全球共性特征,并为江苏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提供路径指引。
讲座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坚实基础。江苏作为农业综合基础扎实、科教实力雄厚的省份,应勇担先行使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中打造示范样板、贡献江苏智慧。

解码农业新质生产力:四大特征引领产业变革
张红宇在讲座中深入解读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他表示,农业现代化是先进生产要素迭代升级的过程,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动农业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嬗变,后者具有鲜明的阶段性、革命性、开放性、未来性特征。
阶段性体现为农业从依赖土地劳动力的1.0版,到依靠装备与生物技术的2.0版,再到叠加数字元素的3.0版,最终迈向智能化的4.0版未来农业。革命性则意味着农业将从“靠天吃饭”转向“靠人吃饭”,通过合成生物、智能育种等技术,逐步从“栽培农业”“养殖农业”过渡到“合成农业”。开放性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全面升级,推动农业与多产业深度融合。未来性则要求立足前沿科技,发展未来产业,实现农产品产量、品质、品类的极限突破。
对标农业强国:把握全球共性与中国特色
讲座梳理了全球农业强国的两大类型与五大共性特征。全球农业强国主要分为人少地多、侧重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的规模化农业强国(如美国、加拿大),和人多地少、侧重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精细化农业强国(如荷兰、以色列)。
这些国家的共性特征包括: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高度契合,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全球引领能力,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共识,且在全球农业竞争中拥有话语权。张红宇强调,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既要立足本国国情农情,也要把握全球农业建设的共同规律,其中科技进步是永恒动力,供给能力、从业者尊严、可持续发展是核心构件。


聚焦江苏实践:以“四新”要素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农业产业的本质要求,张红宇提出以新发展理念、新工具手段、新农业从业者、新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为江苏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具体指引。
在发展理念上,江苏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农业、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减少自然资源约束,强化人力资本主导作用。工具手段方面,要充分发挥江苏在装备技术、生物技术、绿色技术、数字技术领域的优势,利用4个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00多个部省级实验室等科技平台,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双子星”。从业者培育上,需强化“投资于人”理念,培养创新型、工匠型、复合型、管理型“新农人”队伍。生产方式上,要深化土地制度和经营制度改革,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适应生产力变革需求。
讲座特别强调,江苏需守住稳产保供底盘,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耕地保护质量、提高农产品单产、开发非耕地资源、做强特色产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扩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增加从业者收入,通过提升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差距(2024年江苏城乡收入比2.04:1,为全国差距最小省份之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政府、企业、农民、消费者形成绿色发展合力;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融合现代元素丰富乡村发展内涵。
优化发展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培育保驾护航
张红宇指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长期系统工程,需营造宽松创新环境。要锚定农业强国转型目标,制定符合时代趋势的政策方略;准确定位发展目标,在国家战略规划下结合区域优势制定分阶段任务,江苏需打造全国农业现代化率先突破者、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策源地;把握创新领先、因地制宜、先立后破的基本原则;同时强化政府保障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发展合力。
此次讲座为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助力江苏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