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赴京“四对接”打出高质量引才组合拳 ——

  选择南京,就是选择创业创新理想之城

  金秋十月,南京携180余家优质单位跨越千里,走进北京高校,以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与高价值资本“四对接”为桥梁,向青年学子发出诚挚的“金陵之约”。10月24日,“魅力南京”北京地区专题宣介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举行,吸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20余所高校师生代表参与。从政策宣介到校友分享,从专场招聘到项目路演,一场以“城”引才、以“链”聚才的南北共振,正在京宁两地蓬勃互动。

  企业强、岗位多、政策香——

  南京的机会远比想象中更多

  “我们紧密对接各类优质企业,每年筹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岗位超20万个”“‘海智湾’‘宁青驿站’等载体提供免费入住和研习补贴”……2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报告厅内气氛热烈,南京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10余个部门的负责人来到“魅力南京”北京地区专题宣介会现场,围绕南京引才政策、就业机遇与城市生态与300余名师生深度交流。

  来自高校的反馈印证了南京的吸引力。“这是一场高校与产业、岗位与毕业生、政策与需求、服务与供给等维度的高效对接,宣介效果远超预期。”中国科学院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常宏武亮出一组数据:“2021年至2025年,不含在南京市高校读研的学生,国科大已有1062名毕业生初次签约落户南京,在江苏省各设区市中排名第一。其中,江苏籍毕业生仅226人,其余836人均为外省学子,南京对全国人才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在同步举行的专场招聘会上,200余家用人单位带来6300余个优质岗位,覆盖软件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体物理学博士高品专程赶来:“我重点关注南京的数据处理与算法岗位。这里不仅产业布局完善,企业数量多,技术迭代速度也令人振奋。南京的机会,比想象中更多。”

  极速赋能、全流程护航——

  南京能给你成就梦想的底气信心

  当天,多位在京高校毕业、已在南京发展的校友登上讲台,用亲身经历讲述南京的引才温度与发展速度。

  青年人才、国科大2019级博士蔡思源跟随南京“揽才团”回到母校,分享心声:“我目前已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两年,成为南京人才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不仅入选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还拿到了市‘青年托举人才’资助,各位学弟学妹,只要你有真才实学,无论创业还是就业,这座城市都可以给你挥洒青春、成就梦想的底气。”

  北京大学校友、星智云开创始人陈煜感慨道:“从考察、注册到实验室具备运营条件,我们仅用数月。南京生物医药谷团队为我们量身定制场地,特事特办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服务的‘速度、锐度与温度’。”他推介南京时,连用了几个“超乎想象”。星智云开是一家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研发与心脏安全性评价的创新企业,起步不久,已接连签下10余个订单,其中不乏国内排名前三的知名药企。

  同步举行的“赢在南京”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路演,聚焦服务全国高校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建设,32家金融机构现场对接,融资金额近3亿元。北京泓创智研创始人孙丽歆带来的“基于大模型与产业人才图谱的‘职业规划+求职赋能’AI智能体”项目备受关注,“刚讲完就有3位投资人来加联系方式了。”她告诉记者,“南京对创新项目的敏锐度和支持力度,让我们对落地发展充满信心。”

  校地合作、协同发力——

  推动更多高科技成果在宁落户生根

  在南京市与在京重点高校合作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助理杨广进等10家在京知名高校的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受聘为南京的“引才大使”,6位高校科研管理、技术转移专家担任“成果转化顾问”,建邺区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签约合作办赛,南京与北京高校的合作进入机制化、系统化新阶段。

  北京地区重点高校20余名专家人才,围绕毕业生就业创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等,为南京发展出谋划策。北大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总经理宋琪表示,北大将与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合作,在北京建立科技人才会客厅,近距离对接科研资源。同时,在南京设成果转化基地,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北京师范大学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孙根班建议,南京可与在京高校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成果清单共享机制,探索科技成果公司先行试用模式,降低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自2016年“四对接”活动启动以来,南京全方位吸纳和集聚在京各类创新资源,产生了强大的品牌效应。此次系列活动期间,南京市、区人社部门联合走进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开展“魅力南京·百校巡回招引”专场招聘,现场求职人数超3000人次,收到简历4100余份,硕士以上近70%,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000人次。(林元沁 叶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