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杂乱无序的水产养殖池塘与荒草丛生的闲置地,如今已是水清岸绿、虾欢人乐的生态区。在溧阳社渚镇,河长制这根“指挥棒”正精准发力,推动尾水治理、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以标准化青虾养殖示范工程的生动实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社渚河畔落地生根。

社渚镇青虾养殖面积广、产量高,但养殖尾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及有机污染物,曾是社渚水生态的“心腹之患”。过去养殖旺季,尾水排放量激增,传统处理模式难以应对,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凸显,既影响河道水质,也制约养殖业绿色发展。作为河长制重点攻坚任务之一,尾水治理被纳入全镇河湖保护治理“一盘棋”,镇、村两级河长主动扛起责任,牵头开展实地调研,摸清养殖尾水排放痛点、河道生态短板,牵头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将紧邻生态湿地的原养殖区及荒地纳入水生态修复体系,推动青虾科技小院生态湿地项目落地。
在河长制闭环管理机制下,项目跳出“达标排放”的传统思路,构建“生态湿地+标准化养殖塘”的内循环净化系统。各级河长全程跟踪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池塘改造、生态沟铺设、“三池两坝”建设中的用地、资金等难题,推动养殖尾水经收集、滞留塘净化、协同过滤等多环节处理后回流养殖塘,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针对不同品类水产品养殖尾水排放不稳定的问题,村级河长牵头在基地下游增设生态湿地,同步治理养殖尾水与周边面源污染,确保出水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后汇入河道,让水质持续改善。

河长制的深度赋能,让尾水治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净化后的循环水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更让青虾品质显著提升,带动养殖户增收;同时,在河长们的统筹推动下,项目同步实施景观提升工程,错落有致的绿化与水清岸绿的田园风光,让养殖基地变身村民“后花园”。如今的社渚镇,河道水质持续向好,青虾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刘岩 颜蓉蓉 王丹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