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黄海奔涌浪潮,西枕长江浩荡沃野。南通市通州区这颗长江三角洲北翼的明珠,正以蓬勃活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为守护公平正义、护航区域发展的司法力量,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始终聚焦企业司法需求,以“追江赶海”的奋进姿态、“千帆竞发”的争先劲头,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绘就法治化营商环境新图景。该院相关做法获评全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全省信用体系建设优秀案例并获省法院推介;该院还斩获南通市营商环境提升先进集体、高质量发展贡献奖先进集体等称号。
专业赋能,护航特色产业“新征程”
在中国建筑业的版图上,“建筑之乡”通州占据重要坐标。面对市场格局变化与产业升级挑战,如何以司法力量助力传统建筑业向新质生产力跃升?通州法院给出了“专业护航”的答案。
针对建筑业涉诉纠纷特点,通州法院联合区住建局打造“筑企安居”特色品牌,建立诉调对接、专家参与审理、联席会议等六大机制,将法院的法律优势和住建部门的专业优势深度融合,形成互补互促“双优”格局,为建筑企业纠纷化解按下“加速键”。
“建设工程案件标的额大、法律关系复杂、证据材料多,必须用专业力量啃下‘硬骨头’。”该院民一庭庭长徐淑华介绍,法院集中优质审判资源组建专业合议庭,对每起案件实行“一案一策”精细化审理;对于疑难复杂案件,充分发挥院、庭长办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专业审判守护建筑业健康发展。
通州两大建筑企业的工程款纠纷,便是专业审判的典型案例。2012年7月,原告分包被告总承包的某小区、某酒店、某商业广场的安装工程,后因工程款支付问题对簿公堂。
通州法院院长黄卫作为某小区工程案件的承办法官,在审理中敏锐发现:原、被告同时期合作三项工程,部分付款无法明确对应具体项目,如果就案办案,很可能会导致新的纠纷。
为彻底化解矛盾,黄卫决定将三个案件的工程款事宜合并调解。几十通的电话沟通、多轮拉锯式协商……从“各执一词”到“逐步破冰”,双方最终就款项金额、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达成一致。“一案解三结”不仅为两家企业节省了大量诉讼成本与时间,更修复了企业间的信任,为后续合作留下空间。
为进一步提升建设工程案件审理专业化水平,通州法院在“向内挖潜”的同时主动“向外借力”,选聘16名建设工程领域专家担任“智囊”,让他们深度参与专业咨询、辅助释明、监督等环节,助力法院更精准查明案件事实、更高效化解矛盾,为建设工程案件审理注入“强心剂”。
前端化解,按下涉企纠纷“减压阀”
“收了货,按约付货款天经地义,为何迟迟不履约?”
“并非有意拖欠,是设备根本达不到合同标准,我们没法用!”
一场因定制设备质量引发的纠纷,发生在某机床公司与某新材料公司之间。前者按约交付了铣齿机,后者却以质量不达标为由拒付余款。一方诉请索款,一方反诉退货,矛盾剑拔弩张。
“这类涉及定制产品质量争议的商事案件,往往面临鉴定周期长、成本高的困境,可能让企业陷入‘诉讼拉锯’,影响正常经营。”通州法院民二庭庭长顾慧华表示,要帮企业跳出“诉讼困局”,就得在前端下功夫。为减少当事人诉累,法院第一时间将该案交由商会商事调解中心先行调解。
由于双方意见分歧较大,案件进入诉讼程序,但在庭前的鉴定听证阶段,承办法官也未放弃调解努力,通过为企业算清“经济效益账”“时间成本账”“企业信誉账”,最终推动双方达成解除合同、退货退款的调解方案。
该案不仅入选全省工商联商会调解典型案例,更成为通州法院“叠加式”调解法的生动实践。2024年以来,通过建立“调解员、法官、院庭长”递进式调解机制,层层发力、环环相扣,累计促成3504件涉企案件止于庭前,既帮企业卸下“诉讼包袱”,更通过释放“法院+行业”合力,推动涉企纠纷的实质化解。
前端化解的思路,同样延伸至执行环节。为避免企业因被执行陷入经营困境,通州法院探索建立“预执”机制,通过执行通知前置机制,促使103件执行案件的当事人在执前主动履行,到位金额1287万元。联合建筑企业协会搭建执前信息交流平台,通过提前介入、风险预警,前端化解潜在执行案件41件,避免2977万元资金冻结影响企业运转,实现申请执行人权益保障与被执行企业正常经营的双赢共赢。
服务上门,当好辖区企业“贴心人”
“今天听了管庭长的解读,心里更踏实了!民营经济促进法不仅是‘保障书’,更是‘指南针’,我们企业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 2025年5月23日,第10个“南通企业家日”当天,在石港镇人大代表之家举办的法治专题宣讲现场,一位民营企业家的感慨道出了在场企业经营者的心声。
当天,通州法院十总法庭负责人管中带着刚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走进基层,围绕维护公平竞争、促进投资融资、鼓励科技创新等企业关心的亮点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宣讲结束后,他还与企业家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企业司法需求,解答企业在经营中的法律困惑。
南通纺织业繁荣,作为通州家纺市场管辖法庭的家纺产业园区法庭,多年来深耕“法润家纺”品牌建设,不仅以“快审快结”高效处理涉家纺案件,更坚持“走出去”常态化深入企业上门问需。
“企业现在经营有没有遇到难题?合同签订、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方面,有没有法律疑问?”今年4月24日,法庭负责人吴菊来到南通冠鑫纺织有限公司,一边了解企业发展现状、管理制度与法律风险防范情况,一边结合新修订的公司法及涉企典型案例,针对企业在合同订立履行、知识产权保护、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潜在风险,逐一释法解惑,提出切实可行的法律建议,为企业筑牢风险“防火墙”。
从专题普法宣讲到上门法律咨询,从法律风险排查到定制化培训,通州法院始终坚持将司法服务延伸至企业发展的“第一线”,不仅帮助企业防范化解法律风险,更提升了经营者的法治意识与依法维权能力,为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司法既要有是非分明的力度,又要传递助企纾困的温度。”通州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黄卫的话掷地有声。面向未来,南通通州法院将继续以司法匠心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用更实举措、更优服务,助力企业在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奋楫扬帆、行稳致远。(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