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工会实践

  江苏这座“桥”,直抵劳动者心坎

  “工作中车祸受伤,平台只肯赔3万元,工会和律师帮我争取到18.5万元工伤赔偿!”近日,淮安外卖骑手张林(化名)到淮海商圈 “爱骑之家·调援驿站”送锦旗致谢。

  骑手张林的故事,是江苏工会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江苏工会深化劳动法律监督,探索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完善法律维权服务体系,推动劳动纠纷在基层化解、于萌芽解决,为劳动者筑起权益保障“连心桥”。

  精准监督,筑牢权益“防护网”

  不久前,国庆中秋假期刚过,淮安市总工会即向全市用人单位发出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提醒依法保障女职工权益,落实生育津贴发放新规。

  省总工会以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为抓手,结合劳动用工监督评估与“法治体检”,完善机制、创新方式、强化协同。针对劳动关系新问题,各级工会聚焦监督关键环节,构建“重点突出、对象精准、渠道多元”的监督链条,推动监督从普遍化迈向精准化。

  镇江市工会推进“一函两书”时,发现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案件相对较多,随即联合法院、检察院、人社部门制定《工会监督预核查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工作指引(试行)》。机制运行后,工会监督与司法审判、检察监督、劳动监察和仲裁有效衔接,相关案件降30%、调解效率升40%。一年来,全市发出预核查告知书578份、“一函两书”119份,为110名劳动者挽回损失181.9万元。江阴市华士镇总工会则重点聚焦小微企业、劳动争议高发企业、劳动密集型及新就业形态企业,每年组织法律监督志愿者走访50余家企业,开展全周期“法治体检”,围绕劳动合同、加班薪酬、社保缴纳等方面排查风险,及时发出“一函两书”,推动企业整改落实,从源头上遏制劳动争议发生。

  多元化解,畅通调处“快车道”

  今年7月,省总工会公布首批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现场教学点,常熟市职工权益与劳动纠纷联合调处工作站入选。该站由市总工会牵头整合工会、人社、司法、法院四方资源,2024年6月成立以来已调处劳动争议241件(含新就业形态纠纷8件),依托“一网互联、四方联动”机制,组建专职调解员队伍,推动调解室、仲裁庭、法院巡回点融合,打造纠纷化解 “高速通道”。

  全国首家“五位一体”调处平台——南京江宁区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今年升级启用新接待大厅,工会、人社、司法、法院、检察五部门合署办公,提供“一窗式”服务,实现“一站式”调处。近三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000余件,为劳动者追回工资及补偿4000余万元。

  江苏各级工会持续探索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路径,打好“工会+”组合拳。省总工会联合省法院、检察院、司法厅、人社厅制定《关于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协作保障的意见》,推动工会在争议监测、隐患排查等方面强化与党政部门协作。2024年7月,徐州市总工会在工人文化宫设劳动人事争议联调中心,法院、仲裁院等入驻,创新“工会牵头+联动化解”一窗受理模式,调处成功率超80%,诉讼周期缩40%。

  这些实践通过今年5月修订的《江苏省实施〈工会法〉办法》、7月实施的《江苏省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条例》等,固化为工会法定职责,标志着江苏工会法律维权实践迈入法治化新阶段。

  聚焦新业态,铺设维权“双轨线”

  省总工会调研显示,近年劳动争议逐年上升,新就业形态领域纠纷增幅超20%(部分地区),因劳动关系认定难、收入标准不符等,不少纠纷难入传统法律援助范围。

  为此,省总工会推动修订后的《江苏省实施〈工会法〉办法》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工会法律援助范畴,联合司法、法院、人社出台工作指引,明确向其提供普法、咨询、调解等服务。

  全省各级工会坚持数字赋能与服务下沉,线上推广全国总工会“工会服务职工法务云”平台,畅通12351热线、完善网上法律服务站;线下依托工会驿站、司机之家等,融合休息点与“法律加油站”,延伸维权服务至基层。

  去年5月,宿迁市总工会研发“职工维权直通车”小程序,集成视频咨询、线上调解等功能,工作时间律师1分钟响应,非工作时间接入省总工会12351网上服务站,服务职工逾1400人次。兴化市总工会开发了“老黄维权站”平台,推出“法律服务一码通”,职工扫码即可“指尖维权”;今年已提供咨询100余次、调解纠纷20余件。

  从“提示函事前预防”到“一站式”平台高效调处,再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撑法律保护伞,江苏工会以扎实行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架起通往劳动者心坎的维权“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