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范式与本土化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理工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办。

开幕式由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恒俊主持,院党委书记季卫兵发表致辞。季卫兵回溯了南理工作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发展进程,以及在近几年取得一些成绩,并介绍了学院在学科的建设、学科的特色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382篇。经过专家评审,大会评出特等奖10篇、一等奖15篇,二等奖20篇。大会为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研讨会分为主旨发言和两个分论坛。主旨报告阶段由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付坚强教授主持。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岳爱武教授以“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内在关系及其融合机制研究”为题作报告;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斌锋教授围绕“文明乡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国模式”主题作报告;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罗健教授做了题为“自主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的报告。在点评环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张治栋教授结合三位学者的报告内容指出,我们应立足当代实践,同时要保持自主性,把文章写在大地上。

第二单元由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德友教授主持。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林教授以“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作报告,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静教授以“新时代青年精神素养现状及培育研究”为题,聚焦青年群体这一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合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苏冰教授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价值体系的非西方知识表达”为题作报告。点评阶段,《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辑刊》等学术期刊的知名专家、编辑进行了精彩点评,专家认为各位学者学术思路清晰、观点新颖、亮点频出,彰显了当代学者的学术担当、学术实力和学术水平。

下午的两个分论坛分别在学术交流中心第三、第四会议室举行。来自贵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单位的郭红军教授、韩步江教授等嘉宾先后发言,深入探讨“第二个结合”与文化自觉、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环境治理、数智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等前沿问题。博士生、硕士生代表也积极参与研讨,分享了青年一代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与探索。两场分论坛分别由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史献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史宏波教授主持。

点评阶段,《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编审谈悠、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国芬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侯铁建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任、副主编李文亚等专家学者分别对两场论坛进行点评,既肯定了论文选题与研究的亮点,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随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主任鲁烨和《南京理工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副主任编辑李翚分别对下午的两场学术汇报进行了总结,并与参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会议结束后,会务组还专门组织后“编辑面对面:学术论文写作交流会”环节。广大师生对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热点、难点以及问题困惑等同与会的期刊编辑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互动频繁、氛围热烈。参会的青年学者表示,此次交流让自己对学术论文写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为后续学术成果的规范呈现与有效传播提供了实用参考。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百位学者与优秀论文作者。其中既有深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多年的资深教授,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讲师、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与会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关键命题畅所欲言,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对话氛围。(南里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