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江苏省政府召开《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新闻发布会(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放大“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带动效应,系统推动体育赛事与消费、产业、城市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体育赛事在促消费、稳增长、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会上,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张海涛介绍,近年来,江苏体育产业持续壮大,2023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6415.5亿元,位居全国第三,占全国比重超六分之一;体育产业增加值2206.5亿元,占全省GDP的1.72%。赛事经济活力加速释放——今年1至9月,全省213项重点赛事带动客流573.4万人次,拉动消费35.4亿元。

  其中,刚刚落下帷幕的“苏超”,自5月10日开赛以来持续火爆,成为现象级体育赛事,截至11月1日决赛,85场比赛现场观众总数243.3万人次,场均2.86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22.2亿人次,相关话题全网播放量突破818亿次,引发全民观赛热潮,有效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文创等多领域消费增长。

  为将“苏超”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持久动能,《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17条具体举措:

  一是丰富高质量赛事供给。持续擦亮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品牌,支持各级协会按市场化机制组织篮球、排球、乒羽网等群众赛事,积极培育滑雪、潜水、动力冲浪板、飞盘、桨板、定向等新兴项目,鼓励发展滑板、匹克球、腰旗橄榄球等潮流运动,满足多元化参赛观赛需求。

  二是激发体育消费潜力。推动赛事“进景区、进公园、进街区、进商圈”,在体育场馆、体育公园、营地等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延伸“第二现场”体验,鼓励各地发放体育消费券、推行满减优惠和积分兑换,放大“票根经济”效应。

  三是完善赛事经济产业链。深化“赛事+文旅”,建设国家级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和体育旅游项目;提升“赛事+制造”,打造多个年产值超30亿元的体育用品特色产业集群;做精“赛事+服务”,推动体育与健康、养老、研学等融合,发展乡村体育休闲项目。

  四是夯实基础设施与人才支撑。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嵌入式建设运动场地,加快水上、航空、自驾等户外营地建设;推进赛事数字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赋能全流程;加强赛事运营、裁判、指导员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退役运动员创业就业。

  五是强化政策与要素保障。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工具,适时推出“苏体贷”专项金融产品;支持以门票收费权、赛事版权、转播权等质押融资;鼓励开发赛事意外险、责任险、取消险;优化体育设施用地供应,探索点状布局方式;健全大型赛事安保标准、效益评估和“熔断”机制,提升跨部门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据悉,下一步,江苏将推进《意见》落地实施,加快释放政策红利,助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和美好消费的新期待。(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