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1月10日电(记者朱程)在江阴长江畔的生产车间里,一卷卷直径不足毫米的钢丝经过数十道工序淬炼,凝聚成为一根根钢丝缆索,它们既能跨越江河,也能拉起大国重器。这是法尔胜泓昇集团持续创新的一个缩影。

  1964年,法尔胜的前身澄江麻绳生产合作社成立,1966年开始转型生产钢丝绳,随后的数十年间,法尔胜抓住国内发展机遇,坚持技术攻关和市场开拓齐头并进,成长为金属制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升的基础支撑。”这一认知深植于法尔胜的发展基因中。20世纪90年代,法尔胜打破地域局限,引进江阴企业界首位硕士;如今,通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推行“蒲公英计划”“泓人计划”,构建起覆盖全周期的人才培养体系,集聚559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98名高级工程师、30名行业专家。

  人才集聚催生创新硕果。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金属线材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自有研发平台,法尔胜近年接连攻克缆索抗风雨振、2200MPa高强度钢丝等技术难题。2020年以来累计获得864项专利授权,其中216项为发明专利,并主导制定3项国际标准、39项国家标准,将“中国技术”写入全球行业规则,助力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

  走进如今的法尔胜缆索生产车间,听不见传统制造业的机器轰鸣。新型拉丝机精准作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统筹调度……曾经的“人工巡检”变成“智能预警”,曾经的“经验判断”变成“数据决策”,制造模式实现了根本性变革。

  “2020年以来我们累计更新200余套先进设备,钢丝缆索板块自动化率达100%,数字化智能化率超90%。2024年新增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装备,更具备千吨级复材拉索制备能力,将生产效率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法尔胜路桥科技总工程师薛花娟介绍,目前,法尔胜还建成行业领先的能耗智慧监控系统,通过200余项节能环保改造,实现煤气100%回收、固废100%利用、废水零排放。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如何突破单一产品的局限、打开更大价值空间,成为法尔胜下一步的探索方向。

  “以前客户来只问‘钢丝绳多少钱’,现在会问‘能不能给我们的跨海大桥做整套缆索解决方案’。”法尔胜缆索销售工程师岳仲说,聚焦以“数据要素”赋能价值拓展,法尔胜在管理端推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管理优化审批和生产调度程序,并搭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协同运转。在市场端聚焦技术跨界与场景适配,构建“纵向延伸+横向融合”的产品矩阵,融合由“金属材料+光纤传感”到智能桥隧监测的生产性服务,形成18个系列800多种规格产品,覆盖海洋工程、新能源、光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服务范围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服务输出”的跨越。

  截至目前,法尔胜已获得中国工业大奖、江苏省绿色工厂等多项荣誉,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4年在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中位列第261位,以全球领先的市场份额持续夯实行业地位。“未来,法尔胜将深化产学研协作,在路桥、光通信等关键领域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培养科研人才梯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以新质生产力持续领跑行业。”法尔胜泓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周江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