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苏州相城区阳澄湖清水村湖八鲜养殖基地办公室走进两位客人,他们专程前来赴一场“产学研碰头会”。

  两位客人一位是高地博士,一位是李秋实博士,他们都是清华大学校友。高地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从事软物质、纳米技术和功能材料方面科研与产业化研究二十余年,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食品工业、医学、环境等领域。李秋实毕业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回国后创办科技公司,在病原体核酸现场快检领域取得了多项行业成果。公司建立了创新酶介导双重放大技术体系,可实现对农副产品和水产品的30分钟内快速检测,目前已获批多项专利。

  迎接客人的是“湖八鲜”品牌创始人杨国伟,现任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副会长、大闸蟹营销品牌联盟执行理事长。他从事大闸蟹养殖三十余年,足迹遍布全国各地。2008年起,杨国伟转战苏州,在阳澄湖这片富饶美丽水域潜心钻研大水域生态动植物链立体渔业净水养殖模式,极大提升了大闸蟹的品质。 他养殖的“湖八鲜”大闸蟹连续十届荣获全国河蟹大奖赛金蟹奖、最佳种质奖以及最佳口感奖,公司被评为“中华好蟹”标准践行典范单位。

  多年养殖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杨国伟:一是大闸蟹运输过程中的保鲜减损;另一个则是养殖过程中如何快速精准诊断病害,摆脱“看天吃饭”的依赖。

  在阳澄湖大闸蟹开捕节上,三人偶然结识,彼此萌生了进一步合作的愿望。于是相约在阳澄湖畔举行一次碰头会。

  主宾坐定,一壶清茶,几碟点心,简短寒暄之后,三人直奔主题:

  “现在一般大闸蟹在运输过程中因为保鲜保冷问题造成的损耗率大概多少?”

  “阳澄湖大闸蟹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水体和螃蟹病害主要有哪些?”

  杨国伟一一作答。高地和李秋实仔细记下要点,不时插话沟通。

  因为事先已有了解,这次两位专家算是带着准备而来。高地博士介绍了他研发的生物基相变材料。这种材料可以作为控温保冷载体,大大提升大闸蟹在动态运输过程中的保鲜效果。

  以一个十只装大闸蟹礼盒为例,通常运输时要放置2到3个冰瓶保鲜,改用生物基相变材料保鲜袋后,礼盒重量减少近一半,保冷保鲜时间却可以延长70%左右,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和大闸蟹损耗。“并且,这种生物基相变材料可以根据不同运输温区作出相应配比调整,以满足客户需求。”高地介绍道。

  “螃蟹养得好,还要把它们安全地送到消费者们的餐桌上。这样的技术成果很实用。将来如果应用推广开,可以大大解除我们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杨国伟表示,他将率先尝试,并计划带动其他养殖户作出改变。

  李秋实从随行箱包中拿出了一套便携式荧光检测仪,这套仪器借助酶介导双重放大技术,可以同时检测16个样本,对水产品和养殖水体“牛奶病”、诺卡病菌等可以快速集采,20分钟左右便可出检测结果。

  “如何快速精准防治病害一直是我们大闸蟹养殖企业的‘心病’。阳澄湖大闸蟹标准化养殖的程度越来越高,借助科技力量可以为自己披上‘安全铠甲’。这样的简易检测设备精准、高效,应用场景一定很丰富。” 杨国伟饶有兴趣地查看检测仪,兴奋地说道。

  “我们可以组建一个产学研互助体。一方面互通信息,加强彼此沟通了解;一方面助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市场端找到具体的应用场景。”,随着交谈的深入,杨国伟发起建议,两位专家也附和表示赞成。

  暮色低垂,水汽氤氲。不觉间,一轮弯月已经升上云端。阳澄湖湖八鲜基地内,灯光次第亮起,碰头会依旧在热烈地进行……(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