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创新潮涌。

  在东台,一粒粒创新的“种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从实验室“苗圃”到产业“森林”的惊人跃迁。

  

  在江苏伟龙意程智能科技的实验室内,技术总监胡志山正屏息凝神,调试着一个仅手机大小的精密装置。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黑匣子”,实则是新一代TOF传感器,它成功取代传统近两米长的光幕杆,成功破解透明物体精准检测这一长期困扰行业的“视觉盲区”。

  同一时刻,在世目防护用品科技公司的产品实验室内,研发负责人文炜手持一款厚度仅0.7毫米的水性树脂手套,如数家珍地介绍:“这款我们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攻关的自研环保新材料,兼具医用手套的轻薄与工业级防护的坚固,自今年量产以来,已迅速获得海外市场的青睐。”

  而在和信石油机械的新厂房内,一条瞄准深海极端工况的钻井涂层生产线正在进行安装调试。企业负责人赵钧羡透露,其搭载的核心涂层技术能使钻头在高温高压的苛刻环境下寿命延长数倍,而成本优势显著,已成为企业叩开国际高端市场的“金钥匙”。

  这并非零星的突破,而是一场静默却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其背后,是东台坚定不移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核心引擎,所构建起的独特“创新雨林”生态。在这里,科研的“二氧化碳”与产业的“水分子”,在政策阳光、金融活水、人才肥土的催化下,发生着奇妙的“光合作用”,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丰厚“有机养分”。

  

  “雨林生态”滋养创新策源力

  步入世目防护的实验室,仿佛进入一个“手部防护科技馆”。防静电、耐切割、触屏防滑等数十种功能手套琳琅满目,每一款都针对特定工业场景的安全需求精准研发。“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双手套都为一个具体的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企业研发负责人文炜介绍道。

  在这里,一支30多人的研发团队专门扮演着“翻译官”的角色,他们的核心使命是将高校实验室的前沿成果,“翻译”成可批量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畅销商品。“从高校的‘论文纸’到企业的‘货架货’,这条路我们走了三年。”文炜感慨道。这种深度融合,生动勾勒出东台“创新雨林”生态的鲜活面貌——企业不再是技术的被动等待者,高校也告别了成果的孤芳自赏,双方共同成为创新的“育种师”。

  为夯实这一生态,东台市多措并举,积极扮演“红娘”、“保姆”与“顾问”的多重角色。通过密集举办“高校直通车”等近60场精准对接活动,推动校企“双向奔赴”。由专家学者担任的科技镇长、科技副总们,更是深入车间,“一企一策”地破解产业链的堵点。

  

  上海交通大学与本土龙头企业新中洲特种合金携手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并立下“五年之约”,正是这种深度绑定的典范。目前,高校科研团队已深度嵌入企业的战略规划与产品研发流程中,正在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并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案例,在东台比比皆是:

  溱东骏茂新材料通过与江苏大学协同创新,一跃成为华东地区唯一能够生产双向钢的企业;远洋不锈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手攻关,成功突破异种金属焊接技术壁垒;新闵锻造则在上海交通大学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快速成长为东台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骨干力量。这些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强大生命力。

  “科技18条”“科创20条”等精准政策接连打出,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如同密集的毛细血管网络,深入渗透到产业的每个环节,为实验室的“金种子”在产业田野中茁壮成长提供了充足养分。

  

  “数智基座”锻造产业新动能

  幼苗的生长,需要更肥沃的土壤和更现代的生长方式。东台的选择是,为整个产业生态铺设一条坚实的“数智基座”。

  走进晶澳科技的智能工厂,一幅“人机协同”的未来图景映入眼帘:机械臂精准舞动,AGV小车依托5G网络自主穿梭,工人转型为生产过程的“指挥官”与“监督员”。整个生产流程被无形的“工业大脑”精准掌控,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链条透明化管理。

  “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竞争力的重构。”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条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线让能耗水平显著低于行业标准10%以上,成为对标全球“灯塔工厂”的底气。当科技的“最强大脑”与产业的“健壮躯体”通过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一个有机协同的生命体,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便大幅提升。

  东台采取了差异化的智能化推进策略:对新项目要求从规划设计阶段就植入智能基因,高起点布局;对现有企业则制定了循序渐进的改造路径。当地工信部门通过全面诊断评估,为企业量身定制转型方案。

  针对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东台推出了轻量化、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对已有一定基础的“专精特新”企业,则推动系统集成和深度融合,树立行业标杆。

  数字化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产生的“乘数效应”,正在激发新的发展动能。头灶镇润云纺织的转型案例就很有代表性:7000台喷水织机实现智能互联后,一名工人可同时管理150台设备,生产效率提高300%,人工成本下降70%,能耗和排放也显著降低。

  截至目前,东台已累计建成5G基站2223个,实现市域全覆盖。更为重要的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企业超8800家,标识注册量高达173亿次,解析量更达到186亿次,为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互通、协同制造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强大支撑。

  这意味着,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得以贯通,为协同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冠军梯队”涵养创新活力源

  一支苗独木难支,一片林方能涵养水土。

  当创新的个体茁壮成长,整个生态便开始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东台产业森林的繁茂,体现在它培育出的“冠军梯队”和生生不息的创新循环。

  走进江苏和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一条瞄准深海极端工况的钻杆涂层生产线正在安装。总经理赵钧羡介绍,其与中国西南大学联合研发的Hxt34p涂层,能让钻具在200摄氏度高温和硫化氢腐蚀下寿命延长3倍,成本仅为进口一半,使和信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该技术的企业。“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我们撬动国际高端市场的‘金钥匙’。”他说。

  和信的蜕变是东台培育“冠军梯队”的缩影。东台建立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库,形成“专班推进、专家跟进、专人促进”的精准培育机制。富乐华半导体蝉联中国独角兽企业,和信石油、世目防护等23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218家企业跻身省级专精特新,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创新“雁阵”。

  溱东镇的远洋不锈钢三年内完成了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国家级“小巨人”的跨越;世目防护的自有品牌贡献了88%的销售额,产品行销全球百余个国家……

  东台以系统化思维构建起“点、链、面”结合的立体化培育体系:在“点”上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在“链”上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在“面”上推动各要素深度交融。政府部门联动各镇区,提供“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

  “从‘要我申报’变为‘我要申报’,这背后是企业创新内驱力的根本性转变。”一位服务企业申报的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这种内生动力的激发,正是东台科产融合最宝贵的成果。

  从实验室成果到生产线产品,从初创企业到行业领军者,如今,行走在东台的智能制造车间,处处可以感受到科技与产业融合的蓬勃生机。东台用实践表明:当创新种子找到适宜土壤,科技与产业和谐共生,一片产业森林就会自然生长。

  面朝大海,乘风破浪。

  在东台这片创新热土上,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