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度苏州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拟立项项目名单近日公布,苏州工业园区以9个入选项目、占比超30%的亮眼成绩,位居全市首位,预计获得财政经费支持超1亿元,展现出园区在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显著成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立项数量全市领跑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苏州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面向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需求,遵循“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支持企业牵头实施有望形成高价值发明专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涌现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整体发展实力。
自2023年该专项启动以来,园区已累计获批立项达22项,获财政支持约2.5亿元,覆盖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除了在项目立项上表现亮眼,园区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性生态上同样成效显著。去年9月,教育部与江苏省携手成立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其中以生物医药为攻坚方向的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以下简称“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落户园区,通过“原创成果-概念验证-中试试验-规模生产”全链条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搭建连接实验室与市场的“高速路”。一年多来,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已对接46所高校,征集生物医药成果超1800项,筛选高质成果超800项,遴选概念验证入库项目200余项,其中40余项进入到分析和成果转化路径设计阶段。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更是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在本次园区入选的项目中,沛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治疗主动瓣脉返流的经导管介入瓣膜系统和关键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尤为亮眼。

走进沛嘉医疗的瓣膜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通过将猪心包缝制于镍钛支架,模拟人体主动脉瓣功能。该产品针对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目前小规格版本已完成多轮临床试验,并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注册申请,正在进行疲劳与耐久性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研发过程中,实现了关键零部件100%国产化,未来可服务于中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特别是无法耐受传统开胸手术的高龄群体,通过微创介入技术恢复瓣膜功能。“通过本次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立项,我们将进一步加快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巩固并扩大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成果,同时将尽快实现规模化的生产,造福广大患者。”沛嘉医疗公共事务高级总监赵东良表示。
沛嘉医疗的突破性进展,正是园区企业创新活力的生动缩影
入选项目中,创新动能正在各个领域持续释放:恒瑞宏远“全集成化便携式移动ECMO系统研发”项目则将打破传统设备局限,提升急救场景适用性。信达生物“国家一类化学药胰高血糖素(GCG)/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双受体激动剂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有望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优治疗选择。 苏纳光电瞄准光通信赛道,“高速光通信硅电容及集成无源器件研发”项目将助力提升通信设备传输效率与稳定性……从生物医药到高端制造,多家企业的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共同展现出园区产业创新的蓬勃生机。
一直以来,园区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持续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依托园区全方位的支持,多个曾因创新风险较高、企业参与意愿不足而受阻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迎来转机。针对早期项目融资难问题,园区创新推出“园研保”科技成果转化保险,该保险构建“前端鉴证+过程管理+出险鉴定”全流程风控模式,为高校早期项目提供风险保障。在这一机制下,高校专利可先授权企业使用,待商业化成功后按约定比例分成,违约风险由保险兜底,实现产学研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目前,南京医科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两家高校的部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纳入投保范围,以“园研保”模式实现破局,吸引多家基金与企业参与合作,推动成果转化进程提速。
园区还精心打造了“园易联”等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起从技术需求对接到产业化落地的完整服务链条,并通过定期举办“创新联合体开放日”“揭榜挂帅”等品牌活动,不断引聚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顺利走向市场、服务社会。
通过系统化的政策设计、多元化的企业实践和全方位的生态赋能,园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未来,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牵引,园区将继续瞄准重大战略任务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科技之花”转化为“产业之果”。(苏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