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1月26日电(记者邱冰清)23日,第九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正式启动。200余名中外人士徒步8.8公里,重走南京安全区路线,感恩曾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给中国难民提供无私帮助的国际友人。

  徒步活动的出发点是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前身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曾作为难民收容所,主要收容妇孺,避难者最多时达1万余人。在校园里,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张庆为徒步者讲述了曾外公许传音的故事。

  当徒步活动行至魏特琳雕像处,张庆献上魏特琳生前最喜爱的菊花。1937年12月,她的曾外公许传音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担任住房委员会负责人,《魏特琳日记》中经常出现有关“许博士”的记述。

  此次徒步路线途经多个当年的难民收容所,串起全程8.8公里的“大爱之路”,其中包括拉贝故居、鼓楼医院(原金陵大学医院)、宁海路5号(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

  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前夕,来自美国、德国等国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商议并组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置了25个难民收容所,在此后南京的至暗时刻救助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

  本次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草坪上设置了这些地点今昔对比图片展。历史老照片与现代实景影像对比呈现,配有详实的历史背景与当代功能介绍。从战时庇护生命的避难所,到如今承载生活的和平空间,徒步者通过图片对比能直观感受历史变迁。

  当日上午11时,徒步方阵回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大家在明信片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愿,投入“时光信箱”,把和平寄语传向世界各地。

  很多年轻人和紫金草国际志愿者参与本次徒步活动。18岁的国际留学生彩虹来自塔吉克斯坦,她说:“在南京最黑暗的时期,国际友人用他们的勇气和善良保护了这里的生命。和平需要一代代人铭记和守护。”

  本次活动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共鼓楼区委宣传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同协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