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惠及于民的治理效能?无锡市锡山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打造的“集中履职月”活动,以其系统性实践,给出了鲜明回答。
据介绍,锡山区人大打造了“集中履职月”这一特色工作品牌,通过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主题的方式,将代表的履职行为从“零星分散”变为“系统整合”。该活动有效整合遍布全区的代表“家、站、点”阵地资源,并围绕“报告履职、联系选民、献计发展、民生征集”等精心组织,构建起从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到监督落实、反馈问效的完整民主闭环。
活动中,区四套班子领导代表以回到选区,深入联络站点,与选民“零距离”交流,为全区各级代表树立榜样,形成了“一级带动一级、代表服务群众”的生动局面。

畅通渠道,架起民意“连心桥”
“集中履职月”期间,锡山区各级人大代表依托全区140余个“家、站、点”平台,将“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打造为民情民意的集中汇集渠道。云林街道竹园社区“驿站里的联络站”、厚桥街道年余社区楼道入户厅里的“人大民情联络角”、东北塘街道正阳村大树下的“小板凳议事会”等这些贴近群众、形式灵活的接待方式,实现了群众“抬腿就能见代表、开口就能说诉求”。
在龙凤巷村,无锡市人大代表姚爱军与从老干部到“00后”青年在内的选民面对面,围绕“污水满溢”“道路破损”等治理难点畅所欲言;在周家阁村,锡山区人大代表钱新华与村民围坐交流,耐心倾听日常生活中的“烦心琐事”。
从“回声”到“掌声”,构建办理“全链条”
“集中履职月”致力于实现民情民意的“集约化”处理。锡山区人大系统构建从收集、交办、督办到反馈的全链条闭环,将个体、分散的群众诉求,转化为有组织、有力度、有回响的公共治理实践。
“三现场”工作法见实效。针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推行人大代表协同职能部门开展“现场勘察、现场议事、现场承诺”,变“文来文往”为“现场解题”。
在鹅湖镇松芝村,区人大代表、区检察院检察长在接待选民时,收到“农污改造后出现污水反流”的棘手问题。随即召集多方协调会,并由区人大与检察院全程跟踪督办,展现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协同发力、共同推动复杂问题解决的强大合力。
据统计,本次活动收集的294条民情民意,仅用一个月时间已解决184条。下一步,锡山区人大将对“推进中”和“未解决”事项加强督办,力争早日回应群众期盼。
双向奔赴,激活履职动力
为激活代表履职的“源头活水”,“集中履职月”将人大代表报告履职情况作为核心环节,全面覆盖区、镇两级人大代表。
在报告现场,代表们以实绩和数据“交账”。东亭街道的区人大代表、东城幼儿园园长张紫娟,详细汇报了她推动解决校园门口安全隐患、实施“明厨亮灶”工程的履职成果;云林街道连任五届的区人大代表潘福兴,则向选民逐一陈述了本届以来,在治理城市内涝、更新儿童游乐设施等方面的扎实作为。
选民们认真行使监督权利,通过填写测评表进行“评议”。这种“面对面交账、实打实评议”的互动,让代表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在“双向奔赴”中同步增强,为代表履职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效能。
汇智聚力,夯实区域发展
“集中履职月”更是区域发展的“助推器”。活动引导代表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重大民生实事项目等长远议题,深入一线、精准建言,将调研成果与群众智慧系统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务实良策。
据统计,“集中履职月”期间共收集到关于“十五五”规划的高质量建议153件。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金点子”,正被系统梳理、分类吸纳,逐步融入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它们既是民智民力的集中体现,也正成为绘就锡山高质量发展蓝图中坚实的“民智基石”。(何磊静 黄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