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上午,连云港举行“勇挑大梁 冲刺决胜”系列新闻发布暨集中采访活动徐圩新区专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主要介绍连云港徐圩新区“十四五”时期发展成效,以及“十五五”时期的规划愿景。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综合实力从2020年全国近700家化工园区中的潜力30强,上升到今年全国化工园区第8位,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
聚焦项目建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累计实施省、市重点产业项目81个,总投资452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922亿元。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于2022年12月全面投产,轻烃加工装置卫星化学轻烃综合利用项目于2022年8月建成投产,中化集团重点布局的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于2021年底陆续建成,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形成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石化产业集群,综合实力从2020年全国近700家化工园区中的潜力30强,上升到今年全国化工园区第8位,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十四五”末,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按现价较“十三五”末增长5.7倍,年均不变价增速35%。石化基地规上工业产值连跨2个千亿台阶,预计今年实现218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9.3倍,年均增长率60%;工业应税销售收入预计实现2025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8.5倍,年均增长率57%。
加速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动能加速释放。近零排放技术装置在新区落地,完整的绿色负碳产业链建成投产,斯尔邦石化EVA制备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新材料中试基地项目即将建成投用,盛虹石化、卫星化学等龙头企业在新区挂牌设立先进材料研究院。新区累计举办产学研活动117场,新增产学研项目108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较“十三五”末提升1.8个百分点,培育科技创新平台58个,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瞪羚企业2家,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3个,国家5G工厂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16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累计新增专利授权13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0件/万人提升至65.8件/万人,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强化公辅配套,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正式建成投用,徐圩核能供热厂一期获国务院核准,盛虹商业油气储运基地取得国务院用海批复,全省首条深海排放管道、徐圩新区达标尾水排海工程建成投用。路上公共管廊投用里程达46公里,海上公共管廊投用里程达24公里,蒸汽供应能力达到每小时6300吨,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天23万吨。累计完成道路建设约32公里,连宿高速徐圩至灌云段基本建成。加速构建海河联运体系,宿连航道徐圩港区疏港航道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徐圩新区将成为江苏省内海河联运效率最高的化工园区。徐圩港区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级验收,全省首条30万吨级深水航道、全省2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成投用,全省首艘30万吨满载油轮安全靠泊徐圩港区,建成投用各类码头泊位26个,形成通过能力超亿吨,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约1.75亿吨,较“十三五”增长184%。
锚定绿色低碳,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十四五”以来,徐圩新区PM2.5平均浓度为24.4微克每立方米,较“十三五”末下降28.2%,空气优良率均值达89.8%,居全市前列;善后河闸国考断面、烧香北闸国考断面、烧香河桥省考断面平均水质均达考核要求,整体水质改善趋势明显,高质量完成第二轮、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第二轮省生态环保督察迎检及整改工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完成增量配电网绿色能源示范工程、苏海路光伏发电、“和气一号”等项目,等效减少碳排放约140万吨/年,乙烯、乙二醇、PTA三个行业入选工信部“能效领跑者”,新区单位能耗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无异味化工园区”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果,建设石化基地企业特征污染物“指纹库”,实现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在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复查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
全面深化改革,民生福祉保障持续增进。着力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全面对标国内先进化工园区,全力推进公共要素配套降本增效,水、蒸汽、天然气、污废水处理等要素成本价格降低至国内同类化工园区平均水平。打造全市首个石化产业链党建工作站,围绕助力产业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经营等中心工作,深化“党建+五个互联工作模式”。着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方洋控股获评全市国有企业首家AAA主体信用评级。持续完善基层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多措并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标准打造“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引进华杰管理团队,解决石化企业职工子女入学难题,成功举办“盛虹杯”2023连云港·徐圩马拉松赛,参赛人数1.2万余人。
树牢风险意识,安全管控能力全面提升。高标准建成石化基地运管服务中心,打造石化基地全封闭、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体系,实现了对石化产业基地61.34平方公里范围的有效管控。完善危化品“一件事”全链条监督体系,建立环保设施安全联动、地质沉降监测跟踪、公共管廊协同监管“三项机制”。成立石化基地安全业主委员会,建立项目准入评估、企业试生产票决等政企互动机制,组织中国安科院、中国化学品协会等高水平机构对入园项目进行专业评审,全过程把牢项目本质安全。获批成立国家级危化品应急救援连云港队,建成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立安全主体责任量化评估体系,围绕10个要素80项指标开展年度评估,综合达标率提升至90%,相关经验获《中国应急管理报》头版推介。在国家和省级开展的两轮化工园(集中)区安全风险等级评估中,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得分均位居前列,为低风险园区。(毕建宇)

